张敏杰 官方网站

http://zhangminjie.zxart.cn/

张敏杰

张敏杰

粉丝:1122019

作品总数:109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张敏杰 | 艺术简介张敏杰1959年出生于河北唐山;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壁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纤维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张敏杰: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 |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8.05.22    新闻来源:成都画院_微信公众号

 


 


张敏杰

 

1959年出生于河北唐山,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壁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纤维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430日、52日,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成都画院、西南民族大学承办,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张敏杰主讲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专题讲座”在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画院落下帷幕。

 

张敏杰教授以“叙事性绘画的高度”为题,再读经典,对从古到今的美术史上经典之作进行再解读、再欣赏,从实践者的视角,为四川的画家及青年学生提供了由赏析、学习到艺术创作实践的新思路、新方法。

 


 


成都画院讲座现场

 

讲座摘选

 

很高兴今天在成都画院围绕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这一话题,来谈谈我对主题性、叙事性绘画创作的理解和体会。在此,我们来探究在绘画领域中前辈艺术家作品的高度是如何形成的。当然,在接下来的课件中还有部分材料作品,来与绘画类作品进行比较,从绘画的角度来找到切入点。

 

30万年前,人类从旧石器时期就开始创作出了带有美术意味的造型,沿着历史的文脉,从近两万年前的法国拉斯科等岩画,从古埃及、古希腊到古罗马,诞生了很多以叙事性绘画的经典,这些数不胜数的经典让人们铭刻而不忘。中国1979年首都机场壁画系列创作,应该说自此开始了中国美术的新纪元。单就五年一次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而言,从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1989年的第七届……到今天已至第十三届,有着众多值得我们激动的作品,但在近几届的展览中我们都发现那些让你不能忘怀的,让你感动的作品越来越少了,为什么?纵览近三届十五年的展览作品中,在几个方面的呈现有目共睹。

 

(一)

为了迎合曾经的获金奖作品,其表现形式便有了众多追随者。精工摹写式的作品多了,不论是城市青年还是草原牧民,不论是矿工还是军人,均以模特摆拍照片为蓝本的样式,软弱无力。

 

(二)

形式语言的重复单一化,模特换上与主题相关服饰,或在草地上、在沙发上、在泳池边、在画室内。十几年来,此种画面经常出现在国家级展览中。

 

(三)

田园生活、城中市景等描摹的单一表现等等。如果说题材本身的表现可谓千变万化,但在构图等形式语言的表现上却大同小异,在缺少视觉张力、缺乏精神深度的作品前,真是无法令人激动。

 

(四)

有的作品市场好,就成了部分追随摹仿的目标,而失去了自我,亦违背了艺术创作的本源。

 

“创作”二字,份量很重!创作就是创新、就是从无到有。我们看到,现在常规的、模式化的东西多了,追风的多了,更可怕的是,靠吹捧起家、名不符实的假”大师”多了,导致部分作者的审美取向受到了干扰。一个展览众多的作品,但感觉就像几人所为。

 

作为创作者,要勇于站在大师的肩上,不断攀登。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回望经典作品,一起回味、一起分析、一起品鉴。

 


讲座现场

 

·壁画与经典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叙事性绘画的历史就有多久。回望人类历史上的叙事性艺术创作,当壁画莫属。而叙事性、主题性壁画创作又是多题材、多形式、多材料的造型形式。从构思选题到构图谋划,从造型设计到材料表现,无不围绕着时间、地点、人物、场景、道具等因素来立体地表现主题,在壁面、在天顶、在公共环境视野中所涉及的实体空间界面内都可实现,其超大型绘画艺术表现精彩至极。这种以对称平衡、均散分割、放射向心、图形联想、强调和谐等形式语言的绘画艺术魅力无限。正如侯一民先生所言:他是强者的艺术。

 

何谓经典?当我们回头再看这些非常熟悉的绘画作品,在博物馆、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在罗马,全球范围内每日有几万人到意大利来朝圣,虽然在西斯廷教堂米开朗基罗的壁画作品前只能欣赏几分钟,但依然令人无比的震撼。这些真正的大师们不仅是画家,他们还是雕塑家、建筑家、诗人,是以超常规的人物造型和庞大的生命叙事创造了历史,他们的艺术为人类创造了永恒的经典。在同时期,意大利的“婚箱”绘画的异空间叙事,场面宏大且人物众多。它利用建筑、山地、林地将独立的叙事、以分割形式将叙事链接起来,进而有了更精彩的体现。米开朗基罗在30岁时用四年半时间,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创世纪》(图见下方),他将古希腊艺术在罗马大地上得以完美地体现和发展。他又在60岁时用五年时间完成了《最后的审判》,用四百多人体造型的非凡才能,完成了惩恶扬善这一宏大命题。他以诸多的艺术创造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创作之巅峰艺术家,成为世界美术史上永远的话题,他的艺术就是经典,且迄今无人超越。

 


米开朗基罗《创世纪》

 

贰·我们应该如何创作

这里讨论关于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创作,我们应该如何创作?一句话,就是要向经典学习,努力再创经典。因此,创作上要做到,题材选择上到画面构图上,从形式语言上到材料表现上,从造型技巧上到色彩设计上等都要有独到的表现。前面所谈到的诸多大师在几百年前就做到了,我们只有努力向米开朗基罗等大师学习,沉下心来研究艺术的本体语言,登高望远。当然,在世界范围内佳作甚多,我们除了在其作品中吸收营养外,还要学习他们不懈的创造精神。我想说,诸位都有丰富的创作经验,都具有创造经典的潜力和能力,这就需要在创作时要从诸多方面来实现突破,不断推敲、不断反思。我特别欣赏电影导演李安,1990年他36岁在美国时可谓囊中馐涩,但没有停歇他追求梦想的脚步,我们在看他的作品:1999年后《卧虎藏龙》、《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等,获国际电影最高奖16项。他的作品那种叙事、那种个性语言,就是有高度、有难度、有挑战,有突破,美术创作个体如同导演一样,如何导好自己这部戏,就是向大师和前辈学习,向所有的姊妹艺术学习,向这些经典致敬。只要在这”四有“上做足,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我们来看稍早的另一位艺术家乌切洛的作品《圣罗马诺之战》(图见下方),这件作品在中世纪时代,那种概括性、装饰性个性语言非常独到而新颖。他在超二维的近、中、远景中将人物夸张步陈,场景中的长茅直线在画面成为一种势,又成为连接诸多不规则形的重要工具而错落有致。他的作品在个人语言上与同时期的绘画表现截然不同,独到而经典而成为20世纪的范本。正因为如此,而受到保守派的冷落,晚年在孤独和忧郁中度过。时代不同了,这正是今日我们要提倡的,就造型而言,叙事性、写实性表现千万种,如何找到自己,找到个人所长之优势,把它不断地放大。

 


乌切洛《圣罗马诺之战》

 

我们向传统学习什么?向大师学习什么?如果我们拿不出那种让人激动、让人过目不忘的作品,那就要在我前面所说的创作几个环节上下功夫。艺术创作没有捷径可言,作品的选题取向、构图形式、表现方法、甚至于在构图的外边形处理上都有讲究,总不能老是方形、长方形一成不变吧,可以尝试与题材相关的具有象征意味的角形、圆形、梯形、凹凸型、船形等等。近十几年来,有许多人不仅在形式风格上跟风,就连题材选择上也蜂拥而至,重复题材重复的表现让人看腻。比如西藏题材有多少人在画,又有多少人能够从这人文风情中找出艺术的本体语言表现呢?我不是说选题有问题,是你的表现形式有问题,是要在多重形式表现上和艺术层面进行挖掘,在“创作”这个关键词上下功夫。四川地区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其自然景观、异域人文风情的题材表现只要到位都能出力作。

 

尼德兰时期的博斯作品《人间乐园》(图见下方),他以梦幻、怪诞的细节表现,成为20世纪超现实主义之源。我们再看受其影响的勃鲁盖尔作品,已经相隔了数百年为何“吸粉“众多呢?《巴别通天塔》等作品以科学家的眼睛看世界,有表现嘉年华广场上人们的生活细节,有平民生活的多彩表现,从室外到室内这种戏剧性的表现从整体到细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排除主观的好恶,来逼近生命的真实,虽然数百年过去,但其光芒依然。

 


博斯《人间乐园》(局部)

 


 


成都画院讲座现场

 

叁·作品选题

就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而言,在选题上无论是中性的还是叙事性的作品表现,一定要符合我们这个大的时代背景。有人说,全国美展一般尺寸限定在2×2米太小了,这无法将我的想法表现出来。回头看,意大利中世纪流行的“婚箱“绘画,一般在高30公分长100公分左右。这种在婚庆仪式上装嫁妆的箱子,上面的绘画叙事场景精彩至极。画不在大小,而在于作品的”高度“与”深度“。2米足够大了,重要的是我们的作品是否能够吸引观者能停下脚步,慢慢的咀嚼和欣赏。

 

籍里柯虽然只在世了33岁,但是他的作品《梅杜萨之筏》(图见下方)却成了世界美术史上永恒的经典。这件主题性叙事作品是籍里科1816年从意大利回到法国后,听到了这次梅杜萨海难事件令他震惊,艺术家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开始了长时间的调查、走访。并在其过程中不断被海难的过程深深的震撼,为此他决心要把这一事件表现出来。他到医院停尸房去画素描,他请人仿造木筏搬到海中情景再现,为了创作这张画他剃发谢客躲进画室半年,中间只许好友德拉克洛瓦前来作他的模特,画了草图几十张。3年后,作品在法国巴黎年度沙龙展上大获成功。

 

我们现在的创作素材可谓便捷,在媒体、在网络可信手拈来,轻松却没有了激情。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一定要靠坚实有力的造型基础做支撑,有创作的激情,有好的想法才得以实现。籍里科这件作品的三角构图精彩,而最早于公元前四千余年的古埃及壁画就已常见。

 


籍里柯《梅杜萨之筏》

 

我们看到,籍里柯这种叙事性的大型主题性创作过程他做了大量调查,草图无数,不断的构思、创作,最后才实现了这样的经典。有一种现象,请一个模特坐在果摊边、草垛上、依在沙发上、沙滩上诸如此类比比皆是,高级相机咔嚓一声然后深度描摹,这样的作品有佳作获奖,它毕竟是一种方式。可悲的是竟多年有此重复之作再获奖励。

 

20世纪初,英国画家斯坦利·斯宾塞创作了许多令人激动的作品,他是一位作品个性特点特别突出的艺术家,其作品不断放大自己的那种感性优势,以一种意象的造型和画面的构成与主题,画面形成了一种“势”。他早期的大型场景作品,明显受到了勃鲁盖尔的影响,最终实现突破形成了自己的语言。

 


斯坦利·斯宾塞《最后的晚餐》(局部)

 

现在的写实性创作,多数是找模特、着衣装、摆场景,像演员表演一样摆好造型拍照搬上画布,没有在图片中抽离出最动人的那种情感,画面不生动,一看就是照片,不能打动欣赏者。当然照相写实主义也是非常好的创作方式,关键是你将对象的神化出没有,是否做到了极致。

 

关于题材,可选择的题材太多了,如果很多人都在画藏族题材,那你是否在艺术层面实现了突破。选择一些新鲜的题材,就人文风情表现也能让欣赏者有更多深读的欲望。

 

20世纪初叶,墨西哥艺术家里维拉的作品(图见下方),以近现代墨西哥历史几百年来人们的民主、抗争、农业、工业、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立体的呈现,他利用独到的语言改写了艺术史。里维拉早年赴意大利学习,在欧洲经历了数年后,他以一种特殊的壁画构图形式用管道、建筑、植物等结构,把不同的叙事情节分隔浓缩到一个画面当中,将百年历史立体地呈现出来。我们是否可以学习借鉴这样的形式呢?当然,你要有超越且画得足够好。

 

不同材料、绘画形式语言的转换,能够给作品带来另外一种收获。我们的创作要勇于挑战自己,不断往前走,并且要勇于站在顶峰鸟瞰全球,找准自己的位置,放大你的独到语言。

 

画油画,可否就用黑白两色来表现呢?画国画可否墨迹与印痕叠加呢?做版画可否就用有趣的现成品组合制版印刷呢?当然可以,独到语言思路开阔很重要。里维拉为什么创作出了那么多精彩的作品,我们学习本土传统艺术,学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东方艺术,结合本人的特点来进行综合创造。我个人很喜欢大场面的叙事作品,但不是说大场面人越多越好。像里维拉的作品里一个人一个头像也能画出精彩独到的语言,可以看到他明显的学习了中世纪的婚箱作品和乔托式的造型语言的特点,在一个小空间内表现出了万象世界。其实不论大场景小场景,哪怕是室内一个角落也完全可以表现得很精彩。形式构图语言的转换就会有所改变,我们要多看、多想、多画。把同一个题材画十几张构图放到画案上离开一段时间,去和更多的优秀的作品进行比较,回过头再看自己的构图就会发现。

 


迭戈·里维拉壁画

 

肆·中国传统绘画

中国传统绘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世界闻名的敦煌壁画,大家都太熟悉,甚至麻木了。公元3世纪开始的龟兹壁画,有着古希腊风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以后和本土的造型语言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与宗教相关的各种装饰和丰富的叙事情节,即使简单的几个专色,就使那些点线面、人物的不规则造型和谐地联系起来,实在太精彩了,是绝对的经典。反过来看,我们这十几年来虽然眼界足够宽,但形式语言单调、模式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1979年的的首都机场壁画中,袁运生先生的《生命的赞歌--欢乐的泼水节》(图见下方)等一大批美术作品、其后的四川伤痕美术作品,把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往前推了一大步,多部作品成为经典。

 


袁运生《生命的赞歌--欢乐的泼水节》

 

唐晖教授的《时空一击》(图见下方)这件作品在中央美院1991年的毕业展览当中引起强烈关注,为什么?我们看这件作品从形式语言到构成创造,从艺术表现到全部线稿,将上下几千年的世界文明史融入2平方米之中。他完全摈弃了过去的传统模式,是一种独特的构图造型语言方式。

 

王长兴的这件《涿鹿之战》(图见下方),用非常扎实的造型基本功,以素描的形式画出了浮雕样式,他把三维空间中的人物造型表现的非常到位。只以一幅素描语言就达到了高度。

 


唐晖《时空一击》

 


王长兴《涿鹿之战》

 

伍·我的作品

下面介绍一些我自己的作品。这是《公元1949》(图见下方),是上一届美展我画的油画。我对公元1949这个题材、这个对于国人铭记的瞬间表现情有独钟。选择题材也因人而异,要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兴趣来决定。

 

1997年的《归航》(图见下方),是根据香港回归祖国创作的主题性作品。

 


张敏杰《公元1949

 


张敏杰《归航》

 

《平原上的舞蹈》是我一件重要的作品,1994年参加了大阪第五届国际造型艺术三年展,获得了唯一的版画大奖。我认为中国的木版画创作在世界范围内在技术表现上绝对是最高的。作品要做到技术难度最高,艺术表现最佳且有深刻的哲学意味,毫不谦虚的说那一次我做到了。

 

我对“舞蹈”有一些偏爱《城墙上下的舞蹈》、《平原上的舞蹈》。现在《广场上的舞蹈》系列我已经做了三张,第四张可能要把背景放到天安门广场。选择有经典性、代表性的著名的建筑作为背景来创作也是很有意味的。《舞台之15-最后的审判》,一种普世性的语言,表现具有象征性,而不是瞬间叙述型的。这件是我向米开朗基罗致敬的作品。

 

作品创作,在展览中如何做到在构图形式、语言表现,独到创新,征服欣赏者,必须静下心来,反复研究。我们五年一次的十三届全国美展实际上就是一个艺术的擂台,祝愿在座诸位成为最后的胜者。

 


张敏杰《平原上的舞蹈》

 


张敏杰《广场上的舞蹈No.2

 


讲座结束后合影留念